陈海龙,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级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带头人,连续当选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和第六届中西医结合学科评议组成员……。面对如此多的职务头衔,百忙中接受我们采访的海龙局长谦虚地说:“我就是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忠实追随者,我愿做中西医结合事业的接班人。”
孜孜不倦的学生
1987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疗系的陈海龙考入大连医学院,攻读中西医结合外科硕士学位,师从周俊元和关凤林教授。当时的他和普通医学生一样,对于“中西医结合”并不十分了解。通过基础课的学习和临床实践,陈海龙才明白,他的老师们是用中医疗法治疗外科疾病的外科医生,知道了中西医结合方法对外科急腹症有着独特的功效。从此,他便以浓厚的兴趣开始学习中医基础知识,学习理、法、方、药,学习中医与西医方法的结合应用。
1990年,陈海龙以优秀成绩获得硕士学位后,留在附属一院普外科工作。大医是较早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单位之一,这给陈海龙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他研读《伤寒论》等原著,吸取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对急性胆道感染、胆石症、急性胰腺炎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在病床边、图书馆、实验室,不知熬了多少个日日夜夜,这不仅使他在学术上得到了提高,而且也让他深深爱上了这个事业。1993年,陈海龙不满足于当前的知识水平,考入天津医科大学师从吴咸中院士继续读博深造,更增强了对中西医结合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后来,陈海龙相继任大医附属一院副院长,大连市卫生局副局长。为了扩充自己的管理知识,2007年他又赴美国芝加哥伊利诺理工大学攻读MPA学位,正是“博导重新背上双肩包,读取硕士学位”。
勤奋敬业的学科带头人
陈海龙自研究生毕业所作课题“清下方防治梗阻性黄疽时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研究”开始,他就决定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中西医结合临床事业中。他的研究方向包括严重腹内感染和重型急腹症的发病机制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肺损伤的发病机制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等等。
陈海龙在中西医结合研究方面取得了成就的同时,无论1996年学校申报中西医结合临床博士点,还是2007年中西医结合临床成功获批国家重点学科,他都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现在陈海龙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他又身肩着凝练学科、整合团队、创新发展、提升水平的重任。
因为身兼学术和社会职务,陈海龙非常繁忙,常常工作到深夜。在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期间,因为长时间持续使用电脑,他患上了肩周炎和眼部疾患。即使这样,陈海龙仍精力充沛地进行科研攻关,编书专著。他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1项、面上项目3项,辽宁省科委课题4项,辽宁省高等院校创新团队项目1项,辽宁省教委课题2项;先后获得国家教育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奖共12项;共参加编写专著8部,主编和副主编全国规划教材5部;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06篇。
言传身教的恩师
陈海龙的每一个研究生都多次到过导师的家中。因为平时工作繁忙,和学生见面机会不多,所以周末和节假日,陈教授的家就成了师生探讨科研、情感交流的沙龙。去年中秋,陈海龙把学生们召集到家里一起过节。大家用幻灯片来汇报交流各自从事的科研工作和进展情况,外国留学生还饶有兴致地向大家展示了家乡的异国风情。大家围坐在一起,吃月饼,话家常,其乐融融。陈老师向学生们讲述了自己求学和从医的经历,教育学生们要先做人,后做事,还要做好学问;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陈老师要求学生在科研上要讲究学术诚信,不能有半点虚假;要有创新和团队意识,要有敬业、勤奋和刻苦的精神。
陈海龙对每一位研究生都尽职尽责,深思熟虑后亲自为他们选毕业课题,安排实验场所,匹配科研经费,审阅修改毕业论文。他还为一些学生争取到去国外著名学府进行课题合作研究的机会,使学生增长见识,开阔眼界。陈海龙是一位可敬的老师,更是一位亲切的长辈。到目前,他共指导博士研究生10名,已毕业7名;指导硕士研究生29名,已毕业21名。可谓桃李芬芳,硕果累累。
中西医结合之路漫漫而修远,陈海龙正不懈追求。正如他自己所写:“不管前进的路上有多少坎坷和困难,我都没有理由居功自傲,止步不前;没有理由不发奋学习,刻苦工作;没有理由不砥砺进取,顽强拼搏。”(本报记者 胡莉莉 通讯员 张桂信)
本文刊登于《大连医科大学校报》45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