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长凯,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辽宁省重点学科——生理学学科带头人,辽宁省脑疾病重点实验室主任,大连医科大学科技处处长,美国Cleveland Clinic神经病学系癫癎中心无限期客座教授……曾获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辽宁省优秀专家等诸多荣誉称号。
甘于寂寞,潜心搞科研
对于科学,孙长凯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科学一定是严谨、严格、严厉,严而又严;科学一定是精细、精确、精致,精益求精。” 本着这样的科学探索理念,孙长凯在脑保护与脑修复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硕士和博士都在西安第四军医大学临床神经科攻读的他,先后师从我国著名癫癎与脑电图专家、神经病学专家黄远桂教授,以及世界著名神经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鞠躬教授,求学期间,他就对所学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刻苦钻研,最终,两次学业他都提前一年毕业,硕士论文还获得第四军医大学优秀研究生论文奖。工作后,作为一名年轻的神经科学学者,他并不只满足于各类脑疾病的治疗,“科学的本质在于创新”,他开始积极开展脑疾病的防治工作。在国内,他率先开展了兴奋毒性脑损害中的活性氮介质机制研究,并开始研制银杏叶提取物纳米制剂并应用于兴奋毒性脑损害的防治研究。他的多项研究还引起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学者的兴趣和关注。多年来,他共承担各类相关基金课题30余项,包括参与973、863计划课题各一项,承担和指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1项。
孙长凯非常繁忙,他的作息时间令一般人惊叹,凌晨一点起床做学问,各种娱乐生活对他而言似乎都很遥远。尽管如此,孙长凯教授还是觉得很满足,他说,科研很有意思,它能把我们的好奇感、新奇感变成满足感,并滋生出一种快乐感。
锐意改革,精心抓管理
作为一所大学的科技处处长,孙长凯身肩重任。为了进一步推动全校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他认真研究国内外大学科研管理工作的成功经验,不断探索推进我校科研工作的新途径,新模式。针对我校科研工作现状,他提出“科技工作和科技管理工作的6P目标、指标、策略与方法”,探讨进一步完善科技人才及科技工作的客观评估与量化管理,并提出高校教师科技工作量的“7板块”全新评价方案。该方案在我校科研管理工作中运行后,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很多兄弟院校对此极为关注,有的高校甚至还积极推广了我校的做法。
近年来,学校科研成果屡创佳绩,作为科技处处长,孙长凯教授感到无比的欣慰,但同时也立足于长远,做了更为科学的规划。他注重加强产学研合作,全面推进学校与国内、外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交流,并积极推动基础研究向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延伸,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和技术优势,积极参与地方创新体系建设。“科研工作是一所大学不断发展、提升的关键所在,营造良好的科技发展环境,是我们科研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孙长凯教授如是说。
言传身教,悉心育学子
科研、管理工作再怎么繁忙,孙长凯教授丝毫也没有放松教学工作。他鼓励学生要热爱自己的专业,“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经常挤出午休的时间来到实验室,对学生悉心指导;他利用休息日,和学生共同研讨科研论文;他积极探索课程改革,提出开设硕/博士研究生及七/八年制学生新课程《“临床神经生物学”》。 推己及人,他对自己的学生在科研方面同样要求 “严”而“精”,面对严师,他的学生还是充满了深厚的感情,无限的敬意,因为“严”而“精”,让他们有了更多沉甸甸的收获。
至今,孙长凯教授已培养博士研究生8人,硕士研究生30余人。 此外,他还获得2004年大连医科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辽宁省第五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
“严而又严”,“精益求精”,是孙长凯教授做事、做学问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他学术轨迹的真实写照。科学无止境,道路还漫长,“植物性药物研发、脑疫苗研发、脑疾病非侵入性诊疗……”在他的心中,装着一个个亟待实现的科研梦想;在他的脚下,科研之路伸向远方。 (韩静)
本文刊登于《大连医科大学校报》46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