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晓峰,附属二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省级重点学科普外临床和基础研究学科带头人,大连市政府津贴获得者,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次名称获得者,同时还担任农工党大连市主委、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田晓峰是个土生土长的大医人,熟悉他的人对他的评价是勤奋、谦和及一股子永远不服输的精神。而正是这些品质,让他可以把每件事情都做得很好。
有一种视野叫高远
作为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学科建设成为医院内涵建设的主导力量。分管学科建设的田晓峰提出以专科项目建设带动学科发展的思路。2001年,田晓峰组织协调相关科室,开始了器官移植团队的建设。在大连市三家医院同一天开展第一例肝移植手术后,附属二院相继开展了高难度的二次肝移植、活体肝脏移植、活体肾移植、胰肾联合移植、心脏移植等高难度器官移植手术。器官移植的种类、数量以及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成为卫生部首批肝脏移植准入单位。器官移植项目的成功开展,不仅带动了普外科医、教、研工作的全面发展,也带动了相关科室的快速发展,普外科于2008 年被评为省重点学科。看准了就踏踏实实努力去做,这是田晓峰一贯的工作态度。
2007年,医院瞄准了国内癫痫病综合治疗这个尚显空白的领域,开始筹建中美合作癫痫病治疗中心。田晓峰亲力亲为,和院班子成员一起,从设备引进到技术支持,从学术交流到远程会诊,从就医流程到管理模式,与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美国西雅图瑞典人医疗中心实现了全面合作,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目前,附属二院癫痫疾病治疗中心已成为东三省能进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癫痫中心,被卫生厅批准为辽宁省医学创新工程,挂牌辽宁省癫痫疾病诊疗中心。
有一种精神叫执着
做一件事情很容易,不容易的是几十年只做一件事情,而且做出了榜样。从医25年来,田晓峰深深地喜欢上了自己的专业,在做好医疗工作的同时,他没有中断过科学研究,而且通过努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科研风格。多年来,他一直从事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研究和临床工作。他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蛋白酶体抑制调控Keap1-Nrf2/ARE通道对肠缺血再灌注多器官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参加国家863课题项目—人类肝脏蛋白质组修饰谱研究,以及省市各级课题10余项。目前已发表文章70余篇,获得省市各级科技进步奖6项。兼顾医疗、科研、教学和管理,田晓峰的忙碌可想而知。每天他都坚持早到一小时,晚走一小时,周末再多来半天。这样,一周就比别人多三个半天。他拒绝参加各种不必要的社会活动,抓紧每一分钟,集中精力做事情。所以,对于他今天所收获的一切,“天道酬勤”四个字最能说明其中甘苦。
有一种严厉叫慈祥
作为一名导师,田晓峰对培养研究生有自己的独特模式和方法。他首先严格要求自己,然后再“苛刻”地要求学生。凡是他的学生,除了掌握必备的知识外,必须要完成培养组制定的“八项目标”。每月定期将自己的学生聚集在一起,汇报学习和科研情况,鼓励学生尽快树立科研意识,提前参与到科研实践中。一位刚毕业的博士说,“田老师钻研学问始终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对我们也很严厉,但有时他慈祥得又像一个父亲。”白天的工作时间非常紧张,田晓峰就利用下班时间,通过MSN与学生交流,批改论文。“好几万字的英文,田老师就那么逐字逐句地改,从晚上6点一直到10半点,连续好几天,改了五六遍,有时我自己都觉得烦了,可他没有半点厌倦。”不仅仅是在学业上勤于对学生的培养,在生活、思想上,田晓峰也非常注意对学生的关心和帮助。目前,田晓峰培养的20余名博、硕士研究生,分布在国内外的各医疗、教学机构,已经成为承担着医疗、科研和教学任务的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
一路走来,田晓峰获得了多项荣誉:辽宁省青年岗位能手、大连市劳动模范、大连市十大杰出青年等,他把这些看作是超出期望的收获,始终带着感恩的心,以自己勤奋、谦和的本色,一如既往地为他所热爱的医疗事业继续思考和耕耘着……
本文刊登于《大连医科大学报》第466期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