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感言】医学教育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医学生成为医生,这是一项综合教育工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教育在此体现了巨大生命力,不仅人类机体的已知信息要在教育过程中传递,人类生存所依赖的社会存在规范更要在这个过程中解读。
深秋的一天上午,带着采访的任务来到大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核医学诊疗中心。在这里,拥有着辽南地区第一台亦是唯一一台医学影像最尖端设备PET/CT;在这里,见到了大连医科大学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核医学教研室主任、核医学诊疗中心主任张延军教授。
由于见面时张主任正在指导医师们进行会诊而抽不出闲暇,直到接近中午才得到交谈的机会,因此我们很快切入主题:怎样在繁忙的医疗工作中保持常年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和人才培养?如何能够做到医教研齐头并进,连续多年获得第一临床学院科室管理先进,并荣获银奖?此次又获得大连医科大学教学名师奖,收获的背后付出有多少呢?
面对这些问题,张主任意味深长地说:教师和医生两种职业都非常神圣,身为教师与医生责任就更加重大,这是我从教、从医近三十年的认识与体会。我于1978年考入医科大学医疗系,曾聆听过许多知名医学教授、临床医学专家精彩的理论授课和临床实践指导,深得教益;在日益丰富自己医学知识的同时,也从中感悟了如何做一名合格教师和称职医生的人格魅力,坚定了一生做好教师、好医生的信念与理想。
在逐渐深入的交谈中了解到,核医学教研室是一个涵盖医、教、研三方面工作,每学期都有多个层次教学任务;教研室面临医疗工作繁忙,教学人员少;新人多,讲课经验少;教学层次多,尤其是承担留学生教学、实习任务,高年资教师不足等困难。针对实际情况,对每一个新人,张主任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明确教学大纲的要求,到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从每个教师的语言组织、运用,到其仪表、神情、互动的细节安排;从一个章节的教学模式制定,到基础知识与临床实际的思维整合,通过采取教研室内多次试讲、反复修改等方式,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素质,让年轻教师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锻炼成长。
教研室的许多教师都这样评论张主任:他常年坚持担任多层次教学任务,言传身教,精益求精;他教书认真,更注重育人。
记得一次在课堂上讲授肾动态显像测定分肾功能内容时,他让同学们思考并回答:“以往掌握的肾功能测定手段与现在正学习的有何不同;作为医生,你有选择作何检查的权利,但你必须掌握选择做此项检查的依据,专业知识与职业责任是紧密相连的。”这种方式的教学和提问,既引发了大家对相关知识的回忆、归纳与统一,又结合临床实际让同学们亲临了一次做医生的体验,从中学会了如何运用知识。对他生动的专业授课效果和如何做一名合格医生的切身指导,学生们常常报以真挚的掌声和高度的评价。他也多次获得医院、学校优秀教师的称号,并在医疗、教学、科研、管理各领域取得了突出的业绩。
“教学与医学都是与人相关的,不仅是自然科学的探索,更是人文与社会科学的综合;一个需要解读人生,一个需要解析生命。”二十多年来,张延军主任始终恪守着这样的理念,在平凡的教学工作中,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桃李满天下。
[个人简历]张延军教授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近三十年。1988年晋为讲师,1992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8年晋升为主任医师,2000年晋为教授,1993年始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已指导、培养二十余名研究生。现担任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全国委员、中华核医学杂志编委(辽宁省仅2人),辽宁省核医学分会副主委,大连市核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为大连市核医学学术带头人;还同时担任全国多个学术团体的常务理事,理事和委员,杂志社编委等。主持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课题子课题,辽宁省科技厅、卫生厅、教育厅、市教育局等多个科研项目,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奖6项,大连市科技进步奖2项。出版科研专著及高教部、卫生部等全国规划教材7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所获科研成果在指导临床实际工作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多项临床新技术得到临床应用并获得辽宁省医疗新技术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