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上午,学校在大学生活动中心开展“心相连 爱相‘髓’”大连医科大学造血干细胞志愿服务项目20周年暨第十七次造血干细胞血样采集活动,学校党委书记刘晓东、党委副书记佟春光、副校长邵淑娟,大连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会长万鹏飞、附属第二医院血液科专家、学校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二级党组织书记、院系团委书记、大连市红十字捐献志愿服务队代表、历任造血干细胞项目指导教师及学生代表400余人参加了活动。
活动现场,12名成功捐献志愿者从祖国各地重返母校,刘晓东与他们逐一握手,并亲切交谈。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身体情况,对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给予肯定。
在校大学生为成功捐献志愿者送上鲜花,寓意着志愿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会上,三位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校友分享自己的捐献经历。2006年6月成为学校首位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薄剑波在舞台上展示自己健康的身体,告诉师弟师妹们,捐献过程安全可靠对身体健康毫无影响;2016年成为大连市首例造血干细胞与国外患者配型成功并实现捐献的2012级学生包永乐深情地说:“这段经历让我体会到了无私奉献的力量,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他人生命中的一缕阳光,一份希望。”11天前刚刚在广州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的2012级学生潘妍竹,称自己是“最新鲜出炉”的学校第21例造血干细胞捐赠者,入学当年潘妍竹就将自己的血样信息加入中华骨髓库,“没想到12年后我终于与一名患者配型成功,一纸承诺,终生坚守!”这个身高1.5米、体重不足90斤的布依族女孩声音洪亮,受捐者,一个一生都不会相识相见的小女孩给潘妍竹写的几句话则打动了全场师生,“亲爱的姐姐,在我无助、绝望的时候,是您给了我活下去的希望,我要好好学习,也像你一样,为这个社会奉献一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会上,一直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服务的大连市红十字捐献志愿服务队队长宗爱玲分享了她们的志愿服务故事。附属第二医院内科教研室主任、血液内科主任闫金松从专业的角度普及了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案例和相关知识。
大连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会长万鹏飞高度评价学校的红十字志愿服务工作,在各方面都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也为全市各高校树立了榜样。二十年如一日笃行不辍,大医青年为垂危的生命带去了生的希望也诠释了医学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铮铮誓言。
佟春光代表学校向各位志愿者致以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向长期以来支持大医红十字工作的各位领导致以真诚的谢意!他指出,学校造血干细胞志愿服务项目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实践,是一堂生动的行走的思政课程,更是对大医红色基因的赓续与传承。广大青年志愿者一要坚定理想信念,培育“医者仁心”情怀。以“医者仁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以热血创造生命奇迹、传承医者使命担当,做到医德兼修,走好医学道路的每一步。二要矢志无悔奉献,潜修“救死扶伤”本领。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刻苦钻研理论知识、积极掌握实践技能,用所学的医学知识救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三要不忘医学初心,传承“医者大爱”使命。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与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将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融为一体,用实际行动诠释出守护生命、履职尽责的医者形象。
“我不认识你,但我谢谢你,小小勇气献爱心,让生命不再空白……”在青年志愿者们深情的《献血者之歌》声中,第一阶段活动结束。
随后,第十七次造血干细胞血样采集活动开始。300多名学生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填报信息、取管、采样、拍照留念,青春的脸庞洋溢着喜悦的笑容,采集现场充满着爱的温暖与力量。340名师生成功将自己的血样信息资料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时刻准备着延续他人生命。
学校造血干细胞捐献项目始于2004年,20年来,学校通过宣传板、多媒体、知识讲座、条幅签名等方式在校园内营造氛围,大力倡导、热情鼓励,十七次开展捐献造血干细胞血样采集活动,先后有4273名同学加入到了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队伍中来,21名志愿者成功捐献,入库志愿者数量占大连市的1/5,成功捐献数量占大连市的1/3。
当天的活动得到新华社客户端的报道,2小时浏览量突破一百万,网友纷纷为志愿者点赞留言,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