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上午,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采集室里造血干细胞采集机器在平稳的运转,我校今年第4例、总第23例,北京市的第67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2017届艺术学院毕业生陈桐正在进行一场生命的接力。学校团委老师专程赶到捐献现场第一时间为他送去母校的暖心关怀与问候。
2015年,大三学生陈桐在学校留下了自己的血样信息,成为了中华骨髓库的一员。陈桐说“因为我们是医科院校,所以经常举办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宣讲活动,参加了几次我了解到捐献的过程很安全,而且能帮到别人是很有意义的事,所以就采了血样。”大学毕业后,他离开大连来到北京工作。
今年3月,他收到北京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得知自己的造血干细胞和一个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了。“我想也没想就说捐吧。”此时距离陈桐留下血样信息已经过去了9年,风华正茂的青年也成了成熟稳重的丈夫,时光荏苒,不变的是用大爱守护的生命之约。
得知陈桐要捐献造血干细胞,他的妻子、父母、岳父岳母都很担心。“虽然他们也支持我帮助别人,但越临近捐献日期他们也越担心,我拜托北京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到家里做讲解,他们逐渐了解到整个过程是科学安全的,才渐渐放下心来。”陈桐说。
历时近4个小时,造血干细胞采集完毕,陈桐完成了捐献任务。“采完之后我就去吃饭了,身体没什么问题,吃完饭感觉自己又满血了。”陈桐语气里透露着轻松。当天下午他的造血干细胞将从北京送到河南,救治一位3岁的白血病小患者。
两个陌生人之间来之不易的缘分
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一场救助,也是两个陌生人之间来之不易的缘分。“这次收到通知我其实又开心又忐忑,我担心捐不成。”因为2021年,陈桐就有过这样的经历。彼时,陈桐第一次接到配型成功的电话,他也毫不犹豫的答应了捐赠,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他没有再收到进一步的通知。“这中间我还去红十字会把新更换的手机号做了修正,就怕他们联系不到我,但最后也没了下文。”
两个陌生人配型成功已经是十万分之一,从配型成功到捐献要经历高分辨率检测、体检等程序,在这个过程中有的捐献者可能因为各种因素毁捐,也有因为身体条件不符合标准无法捐献,受捐者也可能因为病情发生变化无法接受捐赠。
住院等待捐献的这几天里,陈桐认识了很多白血病患者,有等待配型成功的大爷,也有即将参加中考的少年。这个活泼又健谈的年轻人的到来,也让病房里多了一点生气,他们纷纷给陈桐点赞。他的到来就像是隔壁房间亮起了一盏灯,让他们相信自己也能等到有人来点亮生命里的那盏灯。陈桐的大爱善举得到了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北京市红十字会等多家媒体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