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份栏目(作废栏目)
当前位置: 首页 >> 备份栏目(作废栏目) >> 正文

李靖年:做一个有尊严的医生

稿件来源:宣传统战部  发布时间:2014-12-22   本文被阅次数:


专家介绍:李靖年教授,大连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外科学教研室主任、骨科副主任,辽宁省教学名师、辽宁省卫生系统诚信服务先进个人、大连市十大医德医风标兵。

我们今天谈论的是一个很尴尬的话题——做一个有尊严的医生。医生是一个最有尊严的职业,这个是没问题的,问题是:我们现在没有尊严。

大家都知道,近些年,杀医伤医事件频发,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有人调查说80%的网民的评论对凶手表示同情,这让我们感觉更可怕,也让我们非常伤心。医生和病人的关系何以出现这种情况?到底是以药养医的体制,见利忘义的根源,还是医疗技术的廉价,导致了医生没有尊严呢?

有人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医生希望有尊严,没有收入就很难实现。的确,有调查显示,日本医生的收入是普通职工的7.8倍。而在国内,医生的收入水平是偏低的,这也导致了一些人为了有尊严的活着离开了医生的岗位。但是我认为,对于大多数医生来说,从事医生这份职业不全是看钱的,要想有尊严地活着,经济地位不一定是唯一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支柱。

大家可能要问,在我们现在没有解决经济收入的情况下,中国医生还能不能做到有尊严呢?答案是能!尊严是什么,尊严是一个人的在别人面前的看法,你自己的感觉怎么样,别人看你怎么样。所以从事医生这个职业也是不断地修道之行,要学会与病人相处。我们无力改变这个社会,但是我们可以纯化自己,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从我做起。

医乃“仁术”,是人文精神最浓厚的学科。医生本身承载着关爱人类,治病救人的崇高职能。医学人文不能完全只靠课堂教育,医疗实践活动的全过程都贯穿着人文的内涵,身教胜于言教。医疗实践是人文教育最好的老师,医学人文教育不能完全只靠语言,医疗活动中的所有细微之处都可以是人文的表达。当今,医患关系如此紧张,问题出现在哪?答案就是问题出在医生自己的身上。医学人文的沦落导致了患者对于医生的不信任。你给他看病,他都不信你,你的尊严从何而来呢。

大家都学习过怎么做好医德,怎么做好医疗技术,怎么开展科学研究。我们不仅要有“三基三严”的基本素质,也要有健全的心理素质,要仁爱,要沉着。我们有些医生科研确实很强,但是不会看病,这样病人能满意吗?大家知道,互联网的普及使病人对医学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病人来就诊前先在网上查了好几遍,最后再听你怎么说。如果你说的都不如他知道的多,你能有尊严吗?另外,沟通才能获得信任,没有信任尊严就无从谈起。大家知道,看人有没有尊严,要看的你自己表现得有没有尊严。这个医生很恐怖,看起来他会有尊严吗?他不会有尊严,患者对他只能是害怕,而害怕不等于尊严。

有一句医学名言大家都知道,“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我们治病救人,解决的就是“有时去治愈”的问题,而“总是去安慰”说的就是一个更高层次的问题,这关乎一个人的需求。社会发展到今天,当前病人需求什么呢?比如一位老人来看病,我们不单纯是要给他解决疼痛,我们还要解决他对病情的疑问,要让他知道他得的是什么病,将来会不会瘫痪,还得治多长时间。另外,我们还要学会倾听,给患者提供倾诉的机会。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就不可能完全赢得患者的信任。

医生尊重患者的需求,患者才能尊重医生。医学人文既是高深的也是很具体的,医生个人的素质决定了医学人文的水平,所以我们有很多的问题出在医生自己身上。对于同学们来说,大家要从现在开始,从小事做起,提升自己的素质,才能获得患者的尊重。

有人说,医疗行业是服务行业。对此,曾有很多争论。如果医疗行业是服务行业,那患者就成了消费者,他来医院就是来买健康的,但是我们能给他健康吗?显然,健康是买不来的,这是违背医学常识的。此外,如果医疗行业是服务行业,按照消费领域买卖公平的原则,医生是不是也应该获得是否提供治疗的选择权呢?显然,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医生是不能拒绝患者的。所以从逻辑上讲,医疗是服务行业这个命题是荒谬的。

当前,对于医学的弊端讨论很多都在批评对人性的淡漠和对技术的过度崇拜。我们只要回想起一个病人走进医院,在医生冷冰冰的面前,不断地穿梭与各种检查、科室时,人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医学日益失去人性的图景。医生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所以,看病不是修理机器,医生也不能做纯技术专家。医学的本质——人性,就体现在这一注视、一问候、一微笑、一个举手投足,很具体、很细腻。

总体来讲,医生要想有尊严,必须从我做起,尊严源于自尊,自尊源于尊重别人。做一个清风傲骨的医生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我们医生自己的需要。做一个好医生就会有尊严。

审核:何奇  作者:

  最后更新:2015-11-6 9: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