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中在那曲已经度过了一个月的时间,我们渐渐适应了这里低氧环境,走路不用像初到时那样小心翼翼,但一不留神走得快了,仍旧会气喘吁吁。由于我院ICU尚在建设之中,我暂时被安排在内科工作,每日除了完成日常的临床工作外,还和辽宁省人民医院的孔宏亮主任,每周给本科室同事进行专题讲座,医院也安排我们每周三对本院医务人员进行全员培训。远离城市的喧嚣、浮躁,高原上的生活宁静、充实。
虽然我们已基本适应了这里的环境,但一天的工作之后,仍会有些乏氧的症状,回到住宿处吸氧是在所难免的。9月1日晚上10点我照例躺着床上吸氧,回顾着一天工作的点点滴滴,这时手机响了,医务科杨生老师(来自盛京医院)通知我火速到手术室,当我以最快速度赶到手术室时,已上气不接下气,耳鼻喉科柴丽主任也已赶到,我们一边更换衣服,一边听手术医师姜洪涛老师(来自中国医大)介绍情况,一位消化道溃疡穿孔的患者需要急诊全麻手术,麻醉科已插管一个多小时,仍未成功。进入手术室,发现患者是小下颌,开口度小,勉强能插入喉镜,很明显是困难气道,我和柴丽主任尝试用可视喉镜插管仍未成功,这时患者血压越来越不稳定,血氧依靠麻醉机面罩通气还可以维持,病情逐渐加重,大家都心急火燎,我决定在气管镜引导下行气管插管(本院医疗技术有限,气管镜是20年前援助的,长期闲置,仅有的一次使用记录,据说是去年援藏队员用气管镜抢救一名窒息患者),向医务科汇报病情后,迅速取来气管镜,在麻醉师的协助下,经气管镜顺利置入气管插管。插管结束后,考虑到患者反复气管插管未成功,存在喉头水肿,术后短时间内难以脱机,需机械通气治疗,但外科医护人员普遍缺乏机械通气治疗及护理的相关知识,走出手术室后,我和大医附属二院重症医学科的护士陈晶玉又开始忙着准备呼吸机、氧气瓶,做好术后机械通气治疗的各项准备工作,1小时后患者术后返回病房,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患者上机后病情平稳。当我走出医院时已经是次日凌晨1点,走在安静的街道上,虽有些气喘,但一种满足感犹然而生,患者最终成功插管并完成手术,这体现了我们援藏团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