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大医新闻 >> 正文

学校自主研发专利转化成果产出1.1类候选新药获批开展临床试验

稿件来源:科技处  发布时间:2025-07-25   本文被阅次数:


近日,由大连医科大学赵杰教授课题组自主研发的专利转化成果作为国家1.1类候选新药(蝎毒耐热合成肽,SVHRSP)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试验批件。项目的背后,是两代大医人跨越30年的坚守。批件的取得,标志着我国在中药源性抗癫痫原始创新药物研发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三十载攻坚:从古籍智慧到现代新药的跨越

课题组三十年来潜心钻研,从中医典籍中全蝎“熄风止痉、通络止痛”的药用记载出发,以现代科技赋能传统医药创新。团队率先在国内构建具有“发作期-形成期-慢性期”三阶段特征的难治性癫痫海人酸动物模型,精准模拟人类病程,为后续药物活性分子筛选研究奠定核心基础。面对全蝎毒性成分与药效物质混杂的难题,团队以现代技术验证并发展了中医智慧——通过优化加热工艺去除致命毒性蛋白,结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解析,最终锁定由15个氨基酸组成的活性单体SVHRSP。这一分子源自蝎毒47肽的热解产物,完美印证了中医“烘焙去毒存效”的古籍智慧。SVHRSP获批中国、美国、欧洲、加拿大、日本发明专利,均已成功转让。课题组与企业携手进行临床前研究,最终获得1.1类候选新药的临床批件。SVHRSP是全球首创候选(First-in-class)新药,其可以通过NMDA受体抑制电兴奋性缓解癫痫症状,而且还能调控神经炎症、抑制氧化应激,与现有药物机制不同。在六种包括急性、慢性、难治性癫痫的动物模型上均有显著抑癫效果,且通过小试、中试生产工艺可稳定获得纯度超99%的产品,建立稳定、可控的企业质量标准。目前,这一融合古籍智慧与现代科技的1.1类原创新药已获临床批件,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了从传统经验到精准开发的实践路径。

筑平台育成果:为高校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

SVHRSP的研发历程,同步推动大连医科大学构建起从基础研究到开发转化的全链条体系。研发过程中,团队累计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NSFC-辽宁联合基金等国家级课题10余项,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含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际专利),发表SCI论文30余篇。2017年,大连医科大学获批“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研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为全国唯一一所神经领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依托中心,团队构建了天然产物微量活性分子分离纯化体系,构建了从细胞模型到动物模型的多维度神经药物筛选体系,涵盖体外细胞层面的机制解析与体内整体动物水平的功能验证,形成贯穿分子靶点至整体效应的系统化药物筛选与评价网络中心作为科研与产业的桥梁,以应用开发研究为重点,以基础研究为支撑,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联合攻关,同时与日本顺天堂大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环境健康所、美国Rutgers大学建立国际合作,已成为我校学科交叉融合开展基础研究与开发研究的科研平台和产学研合作基地,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30余人。通过多年努力,中心已建立了涵盖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品开发(与CRO公司、投资企业联合)的生物医学产品服务开发网络,开办《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业精神》公开选修课,培养新时代双创人才。

乘创新浪潮:从临床前到临床的新征程

当前,我国创新药研发正迎来"量质齐升"的黄金期,来自中医典籍的SVHRSP项目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得到临床批件后,在随后开展I期、II期、III临床试验中,课题组与企业合作更进一步,将产生更多以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的高质量学术成果,提升我校在神经学科基础研究、新药开发和临床试验的国内外影响力。如SVHRSP能通过III期临床试验,获得新药证书,本项目将进一步推动我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作为抗癫痫全球首创候选新药,SVHRSP不仅为1300万癫痫患者带来新希望,而且还有可能造福其他疾病患者。在前期实验结果中,课题组已发现SVHRSP在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慢性结肠炎、II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实验中均能改善症状,以慢性结肠炎和糖尿病为新适应症的发明专利已进入发明专利实审阶段。SVHRSP的研发模式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了"从古籍到实验室再到临床"的范本,来自天然产物的新活性分子开发已经在路上。三十载攻坚只是起点,中心将继续深耕神经退行性疾病领域,让传统中药智慧在现代科技赋能下,为“健康中国”贡献更多原创力量。


审核:刘波  作者:姜宝娜

  最后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