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大医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大医 >> 正文

探索中西医协同发展新路径

稿件来源:健康报  发布时间:2025-06-25   本文被阅次数:


 碰撞思想火花,共绘协同发展新篇章。近日,在2025中国卫生健康科技创新与学科建设大会“岐黄融创・中西共济——协同发展新路径”岐黄平行分会场上,专家学者们分别从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创新、专科及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能力提升等多维度展开讨论,为中西医协同发展出谋划策。

运用系统思维 促进中西医互通共融

  大连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首届全国名中医白长川:当前,中西医已经从“结合”“整合”迈向“融合”的新阶段。中医和西医运用不同的系统思维模式,认知并研究人体生命科学。西医认为,人体九大系统既有独立性又有协同性,维持着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完整。系统生物学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分子生物学聚焦单一基因、蛋白质研究的局限性,转而以整体性视角探究生物系统的成分构成与相互关系的结构、动态等。

白长川

吕玉波

肖景东

尚东

李晔

李树明

  这些理论为中西医融合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架起了中西医互融共通的桥梁。

  未来,我们应该积极打破学科壁垒,运用系统思维“融合中西”,将中医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的哲学智慧与西医精准化、标准化的技术手段有机结合,在基因、分子、细胞、器官层面,以及在临床治疗、药物研究中,推动中医与西医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运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学模式。

强强联合 探索诊疗方案“最优解”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会长,广东省中医院原党委书记、院长吕玉波:传统医药需要代代守护、传承精华,也需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虽然中医与西医分属于不同的医学体系,各有优势和局限,但两者可以进行优势融合,实现“1﹢1>2”的效果。

  广东省中医院一直践行着“中医水平站在前沿,现代医学跟踪得上,管理能力匹配到位,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探索构建人类完美医学”的理念。围绕临床病种,我们坚持“一个病一个病”展开研究,明确发挥中医疗效的最佳切入点和关键环节,形成临床路径;通过病症结合、态靶结合的方式,促进中西医交融;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精华,整合形成专科优势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与临床路径。

  目前,广东省中医院累计梳理全国中医药特色技术561项,引进61项特色疗法,中医传统疗法在临床各显其效。未来,我们将继续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整合医学体系。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疼痛科副主任李树明:疼痛是临床中常见的症状之一。在传统生物结构模式下,医生往往会基于影像学结构诊断,将疼痛简单归因于器质性病变,忽视了疼痛的多维性和个体化差异,导致影像学诊断结果与患者主观感受出现矛盾的情况。在疼痛治疗上应从“机械修复”思维转向“系统适应”理念,实现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范式转变。

  以膝关节疼痛为例,在新中医视角下,膝关节疼痛可以理解为“筋打结,骨错缝,气不通”。构建“筋—骨—神”三位一体治疗框架,有助实现调筋理骨、恢复平衡的目的。

  第一,运用铍针松解肌肉、筋膜张力异常,解决“筋打结”的根本问题,为后续运动康复和功能恢复奠定基础。

  第二,通过特定运动模式进行训练,重塑异常肌肉募集模式,纠正“骨错缝”的力学失衡问题。

  第三,通过疼痛教育和认知调整,拟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使患者在疼痛状态下仍可实现有效运动输出,重建运动信心,从而更好地进行长期自我管理。

学科建设 助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肖景东:学科建设是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以高水平学科建设为引领,聚焦“打造优势学科,巩固骨干学科,提升薄弱学科”,形成层次分明、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学科生态。医院目前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四五”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14个。在学科建设的引领下,医院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科研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医院注重挖掘、整理、规范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发挥中医药特色,不断提升临床服务质量和水平。

  2024年,辽宁中医药大学牵头举办辽宁省首届中医药文化夜市,以创新形式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今年,辽宁省第二届中医药文化夜市在全省14个市接力开展,再掀中医药文化热潮,让“国医”走进百姓家。

  学科建设是中医药守正创新的基石,为健康中国贡献独特智慧,让千年瑰宝在新时代焕发更强大生命力。

多维赋能 建设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

  大连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学院)院长、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普外科学科带头人尚东: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拥有深厚的中西医结合基础和文化底蕴。早在1958年,医院就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医院始终坚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积极推动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2023年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为全国50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试点项目建设单位之一。2024年,医院中西医结合普外科、中西医结合肿瘤科、中西医结合肝病科获批成为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

  近年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通过构建“专科—学科—专业”三位一体模式,深入推进中西医协同发展。医院以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为核心,科学布局“龙头引领、重点发展、优势培育”三级专科发展格局,现已建成覆盖内、外、妇、儿及疑难危重症的中西医协同专科群。

  目前,医院设置11个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二级学科,开设9个中西医结合联合门诊,提供中医适宜技术40余项。医院大力开展中西医多学科协同诊疗服务,不断完善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形成“院校教育+师承教育+继续教育”的立体化培养模式;通过“战略规划—绩效考核—制度保障”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构建一个利于人才施展才华、可持续发展,同时助力中西医结合工作取得成效的良好环境。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借助建设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的契机,不仅要打造中西医结合的示范高地,更要努力成为中西医结合守正创新的引领者,将继续通过专科筑基、学科引领、专业赋能,推动中西医从“结合”走向“融合”,为医学发展贡献东方智慧。

  北京医院中医科副主任李晔:作为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试点单位之一,北京医院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新模式,通过管理机制创新、协同意识培养等,持续深化中西医协同发展。

  在管理机制层面,北京医院成立了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试点工作管理委员会,构建以院长为领导核心的矩阵式管理架构,同时加强跨部门协作,在矩阵式管理架构下,资源调配更加灵活高效。

  为了明确各部门在中西医协同工作中的职责和工作流程,北京医院制定了较为完善的中西医协同机制,例如,建立多学科会诊制度,设立中医药科研专项基金,鼓励开展中西医结合科研项目等。

  在协同意识培养方面,北京医院积极探索“西学中”模式,让西医医师跟随名老中医门诊学习,在中医实践中提升诊疗能力和服务水平。北京医院成立中医老年病多学科诊疗中心,定期组织开展疑难病例中西医联合诊疗讨论会,促进各科室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今后,北京医院将进一步加强中西医融合,鼓励开展“西学中”与“中学西”,深入挖掘和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促进临床成果转化,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作者:

  最后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