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渤海之滨到雪域羌塘,跨越4000多公里的不仅是地理坐标的位移,更是一群医者用生命丈量使命的壮丽征程。自2001年起,附属第二医院先后派出30余名医疗骨干支援西藏那曲,用仁心仁术在“生命禁区”浇灌出医疗现代化的格桑花。2024年,医院第七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再续华章,胸外科张雪飞、泌尿外科王艳龙、重症医学科邓佳、放射科卢洋四位专家,以技术突破、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为笔,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上书写新时代的援藏传奇。
以“胸”怀铸医魂:张雪飞的生命通道攻坚
2024年3月,胸外科专家张雪飞踏上那曲土地时,面对的是当地医院胸外科零手术量的困境。在这片年均交通事故频发的高原,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患者常因技术设备不足被迫转诊,生命通道的打通迫在眉睫。
张雪飞以“拓荒者”姿态开启攻坚。首例急诊手术中,面对高处坠落导致进行性血胸的患者,他带领团队完成那曲市首例单孔胸腔镜手术,从麻醉协调到止血操作一气呵成。此后半年间,他突破性开展近20项首例手术,包括3D胸腔镜微创气胸手术、肺破裂修补术等,填补当地技术空白。更协助医院申请6项市级新技术,推动成立那曲市创伤救治中心,使胸外科实现从无到有的跨越。

“医疗援藏不是单兵作战,而是要打造带不走的人才方阵。”张雪飞创新手术视频教学法,将典型案例剪辑分类,结合麻醉、影像多学科培训,培养出本土胸外团队。他牵头举办首届羌塘胸部疾病论坛,搭建跨区域学术平台,让藏北医疗真正“活”起来。
“泌”境拓荒者:王艳龙的雪域微创革命
在泌尿外科领域,王艳龙医生用一年时间创造了10余项“那曲首例”。从蓝激光前列腺汽化术到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他让72岁老人在家门口完成精准治疗,使肾结石患者免去千里求医之苦。面对设备短缺,他因地制宜改良等离子电切技术,成功抢救前列腺急性大出血患者,手术成功率始终保持100%。

“真正的援藏,是让格桑花在冻土上自己绽放。”王艳龙推行“三维育人”计划:通过“师带徒”手把手传授微创技术,建立手术分级带教体系;举办专题培训提升理论水平;带领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2篇SCI论文,斩获西藏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如今,多项技术已实现本土化操作,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悄然完成。
重症守护者:邓佳的生死时速
重症医学科邓佳的故事充满惊心动魄。抵达次日深夜,她便顶着剧烈高反抢救妊娠7月合并肾衰的危重孕妇,连续奋战整夜将患者拉回生死线。在接诊量骤增的ICU,她建立感染性休克集束化治疗规范,开展危重孕产妇救治培训,使患者预后显著改善。为守护“生命最后防线”,她24小时待命,全年未休,带领团队实现“无证人员清零”和中级考试全员通过。

这位军人妻子将大爱播撒更远:赴中小学筛查先心病,为边防官兵义诊,在牧区开展健康科普。她牵头申报科研项目,将高原重症医学经验凝练成学术成果。“最高寒的土地,也能开出最绚丽的花朵。”邓佳用行动诠释着医者情怀。
光影使者:卢洋的影像攻坚
放射科卢洋的战场在精密仪器与高原环境的博弈中展开。面对瘫痪的1.5T磁共振和故障频发的CT,他创新“远程会诊+现场抢修”模式,自费邮寄专用配件,历时三月让千万设备重获新生。他开展肾脏增强CT等新技术,建立造影剂过敏急救单元,制定设备应急预案,使月接诊量突破2000人次。
为让医疗普惠牧区,他推动“健康守护·光影同行”行动,带领移动DR车深入海拔4600米草原,为牧民拍摄首张DR片,举办帐篷科普讲座。通过“师带徒”机制和季度MDT会诊,他培养出能独立操作高端设备的本土团队,让现代影像技术在雪域扎根。

四位医者的故事,是附属二院20余年援藏征程的缩影。他们以技术为火种,在“生命禁区”点燃希望;以育人为根本,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以仁心为纽带,架起汉藏连心桥。从胸外微创到重症监护,从泌尿革命到影像攻坚,他们让“大病不出那曲”照进现实。
如今,那曲市人民医院五大中心建设稳步推进。而附属二院的援藏脚步从未停歇——未来将持续输送技术与管理经验,将渤海之滨的医学智慧注入雪域高原,让格桑花永远绽放在祖国边疆的蓝天之下。正如张雪飞在日记中所写:“在离天最近的地方,我们见证着生命的坚韧。真正的医术,是用心倾听雪山的呼吸,用手触摸生命的脉动。”这,正是新时代医疗援藏精神最动人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