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大医新闻 >> 正文

“铭记·致敬·传承——纪念抗美援朝新闻报道背后的故事”走进大连医科大学

稿件来源:团委  发布时间:2025-10-24   本文被阅次数:


10月22日,由党委宣传部、团委联合主办的“铭记·致敬·传承——纪念抗美援朝新闻报道背后的故事”主题报告会在大学生活动中心举行。学校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宣传部部长(兼)张琳,新华社记者于力,辽宁日报记者曲琦、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与四百余名师生共聚一堂,通过历史回望与时代对话,探寻抗美援朝精神的时代价值。

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毅然跨过鸭绿江,打响入朝后的第一次战役,1951年,党中央决定将10月25日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为铭记历史、致敬英雄,学校邀请于力记者为青年学子讲述抗美援朝新闻报道背后的动人故事。

铭记:英雄史诗的精神丰碑

报告会通过大量珍贵史料和亲历故事,将师生带入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从“七一勋章”获得者孙景坤深藏功名、以军礼回应荣誉的深沉,到“冰雕连”战士周全弟以残臂创作两千余幅书法作品、用艺术诠释生命不屈的坚韧,于力用一个个真实故事生动展现了英雄精神超越时空、历久弥新的强大力量,让学子们理解“英雄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民族危难时挺身而出的凡人”的深刻内涵。

致敬:丹东大地的时代回响

从见证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出征的鸭绿江“姊妹桥”到将志愿军战鹰送上蓝天的大堡机场,从无畏抵抗细菌战的东门外村到安东人民发出怒吼的三马路,从“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到“最可爱的人”从这里出发、在这里凯旋的凯旋门……于力特别聚焦英雄城市丹东,通过历史遗迹串联起抗美援朝的壮阔记忆。他动情地说“这不是简单的历史复述,而是民族精神的立体雕刻。”这些历经战火洗礼的印记,不仅是抗美援朝历史的见证,更是伟大精神的不朽象征。

传承:薪火永续的青春使命

整场报告以媒体人的视角分享了新闻工作者开展抗美援朝史料“抢救性采访”的实践与思考。他强调,记录志愿军老战士的个人史,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国家记忆的珍视。当89岁的宋群基老人在病榻前颤抖着校对史料,当战地记者用生命记录下《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初稿,当《朝鲜战场日记》珍贵文字出现在大屏幕上,报告会现场鸦雀无声,唯有笔尖划破战火硝烟的沙沙声仿佛穿越时空,让现场的所有人读懂了什么是历史的重量。

伴随着《我的祖国》的旋律,报告会结束了,“铭记历史不是停留在回忆,致敬英雄不是止于感动,新时代青年当以英雄为榜样,将精神力量转化为奋进动力,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征程中扛起使命担当。”激昂的声音久久在会场回荡。学生代表饱含深情的向于力老师献上鲜花。

随后,于力与大学生记者团、新媒体学生就新闻写作进行了深入交流。

于力:新华社辽宁分社编委高级记者。曾获得新华社“百名优秀记者”称号,辽宁“十佳”记者称号、“辽宁省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等。曾获中国新闻奖;多次获得辽宁新闻奖一等奖。曾在新华每日电讯为我校撰写《一个殉职医生朋友圈记录的抗疫时光》、《从此你我便有了血缘》。


审核:丛丽  作者:陈笛

  最后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