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邹欣芮
以医校共建为抓手,辽宁省构建覆盖全学段、全周期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为青少年身心健康织起防护网。近日,记者在辽宁省沈阳市、大连市、营口市采访,探寻当地的心理健康医校共建之路。
全学段覆盖的三级防护网
“多亏医校共建‘绿色通道’,孩子才能及时走出阴影。”在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内设的沈阳市心理健康服务中心里,初二学生小童(化名)的母亲感慨道。几个月前,曾产生轻生念头的小童通过医校共建“绿色通道”获得及时干预,经多次心理治疗已经重返校园。
自2024年启动医校共建联盟体项目以来,沈阳市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与辽宁大学、辽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沈阳市大东区大东路第四小学等13所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建成覆盖幼儿园到高校的全学段心理服务体系,打造“校内有专员、院方有专班、转诊有专线”的三级防护体系,累计开展专业培训及心理辅导37场,惠及师生2.6万余人。
该中心医校共建采取“双轨并进”的服务模式,在高校端开展危机干预管理、精神卫生法普及等18项专业培训;面向基础教育阶段,组织专题讲座及团体辅导,开发“沙盘诊疗”“认知行为矫正”等7类特色课程,直接惠及6000余名师生。
此外,该中心充分利用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搭建“空中绿色沟通桥梁”,为有需要的学生及其家长提供及时帮助。“我们还建立‘家校医’三方会诊机制。”沈阳市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负责人韩笑宇介绍,“针对每个案例都会进行多维度分析,从家庭养育方式到校园支持系统全面介入。”
记者了解到,在近日完成的沈阳市困境儿童心理筛查中,490名儿童获得定制化健康促进方案。“我们正推动医校共建模式向社区延伸,目标是实现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全覆盖,为青少年成长构筑坚实的心理防线。”韩笑宇表示。
医校联动的危机干预闭环
“人工智能可以辅助诊断,但无法替代医生与患者的情感联结。”在大连医科大学“疗愈内在小孩,奔赴星辰未来”心理疗愈赋能开放日现场,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专家的话,引发同学们的思考。
“之前总觉得焦虑是矫情,和医生聊过后才知道可以通过绘画释放情绪。”学生李童(化名)在体验艺术疗愈后说。
今年5月,大连医科大学与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签署“心理育人”合作协议,建立“签约﹢实践”的合作模式,通过资源共享、专家驻校、危机转诊等机制强化心理服务。该院通过专家定期坐诊、危机研判、开通转介“绿色通道”等举措,构建“筛查-评估-干预-跟踪”闭环危机干预体系,同步开展心理危机干预专项培训,为学生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服务。
“医院定期派专家坐诊,针对危机个案会与校方直接对接处理。”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院长范丽君说,医院将依托三级精神心理专科医院优势,与校方共建“家校医社”心理健康防护体系,打造高校心理教育干预特色模式。
校园里的“心灵驿站”
“作为老师,如何识别学生的抑郁倾向?”在营口市朝鲜族高级中学,营口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科主任崔敏的讲座引发教师热议。今年6月,营口市第四人民医院与该校举行“医校共建心理健康服务站”揭牌仪式,专业心理服务正式入驻校园,崔敏等专家成为校园心理顾问。
“以前,学校的心理老师缺乏医学背景,遇到严重个案不敢轻易干预。”营口市朝鲜族高级中学校长朴永林坦言,“现在,学校有需求时,医院会派专家团队前来义诊。”
记者了解到,营口市第四人民医院已与营口市的49所学校开展医校共建,通过签约授牌、互聘专家、科普讲座等形式,构建心理健康服务网络。该院组建宣讲团队,针对学校师生和家长开展考前心理辅导、教师情绪疏导等公益讲座90余场,覆盖2万余人次。
“医校共建不是‘一次性工程’,而是常态化合作。”营口市第四人民医院院长洪梁表示,守护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需要家庭、学校、医院同向发力。
从搭建危机干预的“生命线”到织就身心健康管理的“防护网”,辽宁省通过医教协同、多方联动推动心理健康服务扩面升级,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筑起坚实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