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大医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大医 >> 正文

构建融合生态 助力学科建设

稿件来源:健康报  发布时间:2025-06-25   本文被阅次数:


 如何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临床融合是当前推动医学学科发展的重要议题。在2025中国卫生健康科技创新与学科建设大会“同心共筑·脉动新生——大临床融合促进”平行分会场上,多名国内大型医疗机构管理者就如何推动学科融合、科技创新等进行深度讨论和经验分享。会议开幕式由大连医科大学副校长、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夏云龙主持。

陈玉国

打造分层学科建设“齐鲁模式”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院长陈玉国: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作为首批委省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牵头和主体建设单位、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单位,近年来紧扣国家医学中心建设目标,系统谋划、持续发力,构建“三位一体”学科发展格局:分层建设高峰领军学科,协同打造优势学科集群,融合构建特色交叉学科,奋力推进世界一流临床医学学科建设。医院将临床科室划分为高峰学科、优势学科、骨干学科、培育学科四大类,实施分层管理、分级支持、分类考核;围绕心脑血管病、肿瘤、创伤三大重点疾病领域,聚力构筑优势学科集群。同时,医院积极推进“医理工文”全体系交叉融合,打造超过20个“医学﹢X”交叉研发团队,依托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等平台,以交叉融合创新为引擎,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张浩

走好国家-区域“双中心”建设之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院长张浩: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既是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创办主体之一,又积极响应国家优质医疗资源扩容部署,托管4家省级医疗单位(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国家中心和区域中心建设虽定位不同却相辅相成。前者主要解决诊疗瓶颈问题,引领国内乃至世界医学发展;后者则承担扩容优质资源、均衡区域布局具体任务,切实解决老百姓的就医难题。为推动区域医疗中心高质量发展,医院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在财政投入、编制保障、医保政策等方面的实质性支持;建立本部—区域中心人才流动机制,将区域工作经历纳入干部晋升评价,实施分层派驻;加强品牌宣传,提升学科区域竞争力等。

蔡军

有组织科研为学科建设添动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院长蔡军:近年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以“心血管主导、多学科协同”为学科布局原则,在巩固心血管病传统学科优势基础上,积极推动重症医学、呼吸病学、神经病学等学科发展。医院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年度科研资金增至1亿元),开展有组织科研。有组织科研是以现实需求为导向,通过科学的结构设计和制度安排,集中优势资源对关键核心技术进行协同攻关。

  医院还持续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如建设全自动化生物样本库、北京城市副中心实验动物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等,并获批成为北京市创新型心血管器械和药物研发概念验证中心。

宋振举

全力构建临床研究全链条生态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宋振举: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持续开展临床研究资源系统性整合和管理机制创新探索。医院成立临床诊疗中心、临床医学研究院等,以推进临床研究体系建设;成立综合事务部、项目管理部、数据科学部(配备8名生物统计学专家)、临床实施部和学科发展部五大部门,同时部署EDC6.0电子化系统,实现临床研究全流程一体化管理。医院还拥有二级学科博士点专业——临床研究专业。此外,医院还前瞻性布局了102张研究型病床。

  目前,医院正成为以临床需求驱动科技创新、以创新引擎助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标杆。

夏云龙

技术学科双融合应对心血管毒性挑战

  大连医科大学副校长、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夏云龙:当前,心血管毒性已成为抗肿瘤治疗的核心挑战。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2016年组织专家召开首届中国肿瘤心脏病学专家研讨会,开启肿瘤心脏病学交叉学科建设之路。面对临床实践中的心血管毒性监测流程复杂、学科知识壁垒高等困境,医院创新引入人工智能(AI)技术,先后于2023年和2024年发布肿瘤心脏病AI筛查与评估大模型1.0版和2.0版,并将其无缝接入医生工作系统,辅助进行危险分层评估、毒性预评估、重点指标监测与缺失性判断等,有效解决了抗肿瘤治疗所致心血管毒性的防治难题。

沈军

日间诊疗成为提效减负新趋势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沈军:近年来,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在多学科、多地域融合方面积极探索。日间诊疗融合实践是一大亮点。医院借鉴全球先进日间诊疗经验,以区域融合、流程融合、学科融合、药学融合、信息融合五大融合,有效解决住院速度慢、住院时间长等问题。

  目前,医院日间诊疗中心占地近4000平方米,采用多学科诊疗模式实现“患者不动门诊医生动”“患者不动专家动”。日间诊疗中心平均收治日间化疗3600人次/年,占全院化疗总量的54.4%。日间诊疗已经成为医院全面提质增效、推动多学科融合的重要抓手。

张萍

数智技术赋能疾病管理模式转化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副院长张萍:当前,基于数智医疗的新型管理模式及技术为健康管理带来新工具与新范式。人工智能、大数据、远程医疗等助推医疗模式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健康管理;3D打印、脑机接口等推动医疗向精准化、智能化迈进。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虽建院仅10年,却承载着清华医学发展与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近些年,医院依托清华医学跨学科交叉科研与转化资源,成功构建临床驱动型医学研究体系和跨学科精准医学科研管理体系,为实现“以健康为中心”的医疗愿景贡献智慧。

魏在荣

新技术体系推动创面修复学科发展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魏在荣: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慢性创面患者日益增多。伴随组织功能皮肤、新型负压技术等前沿技术的临床转化,创面修复学科正迈向融合发展的全新阶段。

  对于不同病因的慢性创面,诊疗策略呈现明显的学科交叉特征。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团队首创完整临床技术整合模式,构建涵盖清创、血管介入、抗生素骨水泥填充、皮瓣移植等核心技术的诊疗体系。该体系实现了对慢性创面患者术前评估、手术执行、术后康复的全流程闭环管理。

李国权

高原医学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

  青海省人民医院副院长李国权:高原医学作为一门聚焦高原特殊环境与人体健康关系的学科,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区域高质量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华医学会高原医学分会自1987年成立以来,在维护高原居民健康、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青海省人民医院是中华医学会高原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单位,近年来依托青海省高原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22年正式投入使用),开展高原特殊环境适应与损伤机制研究、高原特殊环境下重大疾病防治研究,建立高原病专病门诊和高原医学科。目前,医院正积极推进国家高原病医学中心和国家高原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工作,为健康中国建设书写高原答卷。

  作者:

  最后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