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包蕾
6月19日,大连医科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里,百余名报名加入中华骨髓库的学生排起长队,等待现场采集造血干细胞血样。当天,该校造血干细胞志愿服务项目21周年暨第18次造血干细胞血样采集活动在此举行。
这是一场跨越21年的“生命火种”接力。自2004年以来,大连医科大学持续开展“心相连爱相随”造血干细胞捐献公益项目,累计招募4358名入库志愿者;配型成功并完成捐献23例,占大连市造血干细胞捐献总量的1/3,数量居全国高校前列、东北地区高校首位。
活动现场,该校特邀9名成功捐献的校友返校,并授予他们“荣誉校友”称号,其中3名捐献者分享了他们的故事。
“2015年,我本科三年级时加入中华骨髓库,随时等待配型成功的呼唤。毕业后,我去北京市工作,特意去红十字会留下了新手机号,就是怕失去联系……”在加入中华骨髓库9年后,该校第23例捐献者陈桐终于和一名白血病患儿配型成功,并顺利完成捐献。
立足本校,大连医科大学将志愿服务精神与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紧密结合,广泛开展科普宣讲活动,并进一步辐射引导全市高校,形成当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光荣的良好氛围。活动现场,由大连市高校联合组建的新一届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宣讲团成立。刚刚完成捐献的大连交通大学教师赵兴以亲身经历说:“自己身体恢复得很好,捐献过程安全可靠,期待更多同行者加入这场生命接力。”
“20年前,我在读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候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想法很简单,也很热血:万一哪天,我能救一个白血病患者的命呢。没想到,2013年,我自己被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医生很直接:想活命,必须做造血干细胞移植。”一名受捐者托人带来的发言,让在场很多人泪目。幸运的是,一名素不相识的志愿者和她配型成功!“移植手术很成功,我活过来了!被救活的人,更懂得生命的重量。我的爱人默默地去中华骨髓库留了样,成了一名志愿者。他说,轮到我们给别人带去希望了……”
共青团大连市委书记王超表示,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他人生命,展现出新时代青年“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担当。他向全市青年代表发出倡议:做生命接力的先锋,做科学传播的轻骑兵,做志愿精神的传承者。
大连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会长万鹏飞表示,多年来,大连高校在红十字工作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大连市红十字会将继续与大连各高校、团市委携手同行,把开展学校红十字工作与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充分发挥高校组织优势、人才优势,将“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播撒到更广阔的天地。
“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是对红十字精神的生动诠释,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实践,更是对大连医科大学红色基因的赓续与传承。”大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李海洋表示,希望公益项目充分发挥育人作用,让校园内、身边人的真实故事成为最具说服力的思政课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