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大医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大医 >> 正文

不忘革命初心 不辱医者使命——档案揭密大连医学院那段红色岁月(上)

稿件来源:大连档案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4-07-20   本文被阅次数:


大连医学院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直接领导下,于1947年5月创立并发展起来的旅大地区第一所高等医学院校,创立之初由关东公署命名为关东医学院,1949年并入大连大学,更名为大连大学医学院,1950年撤销大连大学建制独立为大连医学院。

一、建院背景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旅大结束了日本帝国主义近40年的统治获得解放。当年11月,在苏军帮助下大连市政府成立。1946年,旅顺、大连、金县等合并成立关东公署。根据中苏协定,这一地区由苏军驻守,国民党政府管理,共产党当时虽然在旅大处于不公开状态,但实际上市政府等重要部门,都有我党同志任职。

随着解放战争的硝烟弥漫开来,我军专业医疗救护人员严重匮乏,为保证部队战斗力,迫切需要在解放区建立医学院校,培养专业医疗救护人员充实到部队。当时的大连虽然被国民党四面封锁,但有苏军的支持,为我党的工作提供了许多方便条件。我党充分利用了当时的政治环境,从东北、山东、华东等地区先后向大连输送了一些很有名望的学者及党和军队领导干部。1946年从华东调往东北的部分干部,留在大连负责筹备医疗器械和药品支援前线,原山东军区卫生部部长黄农,便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大连,由于黄农的共产党员身份不便公开,化名王布君被党组织派到关东公署任卫生厅第一副厅长。鉴于当时大连的政治环境,我党决定在大连创办医学院,由王布君负责筹备工作并兼任第一任大连医学院院长。

首任院长王布君和关东公署任免书(含王布君)

二、筹办经过

(一)学院选址

学院筹备处原计划以东本院寺(也称南山大庙)为基础部,以铁路医院为教学医院。苏军认为按照协定,这两处从日本人手中接管的资产都为苏军财产,不能移交给中方,于是在此办学的计划告吹。最后只好以中山区柳林街98号神明女子中学(后来的大连外国语学院北楼)的校舍为基础部—1948年3月22日迁至斯大林广场(今人民广场)南面五四路26号(原大连第二中学旧址,1995年旧址被拆除重建为今天的春天大厦、烟草专卖局办公楼),并以关东赤十字病院(今大连医大第一附属医院)为教学医院。

1947年的关东医学院校舍

1948年关东医学院迁至关东公署对面五四路26号

(二)师生来源

医学院的干部来源:一是因为学院是以地方政府名义创办的,所以地方招聘了一部分,主要担任教学管理、行政事务等工作,在学校干部中只占一小部分;二是大部分干部是从华东和其他军区支援的,特别是院领导、班主任,都是从老解放区调来的。另外,还请了一些日本教授,但他们的主要任务不是上课而是编讲义。

关东医学院职教员花名册首页

关东医学院职教员花名册末页

医学院的学生来源:医学院办学目的是为前线培养军医,因此政治条件要求比较严格,主要是原部队文化较高的、年龄较小的卫生人员。来源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来自山东军区。国民党重点进攻之前,我党在山东解放区办了一个胶东卫生学校,1946年秋天,国民党进攻山东解放区,我军战略撤退,卫校中文化水平较高的学员和部分烈士子女147人先后辗转来到了大连。第二部分是从东北军区来的。东北军区曾在安东(丹东)举办军政大学分校,国民党占领本溪后,我军开始从安东撤退,安东军大的100余名学员、干部撤到大连,这批军大学员后转为医学院首届学生。第三部分,是从关东地区和本地招生的。当时,考虑在大连办学校,许多问题需要地方当局出面解决,对外又称大连医学院,因此决定从当地招考少量学员。为了发挥我军办学的实际作用,学院在招生时明确指出,毕业后,需按学院指定地点服兵役三年,这样就为当地学员毕业后,分配到前线工作做了思想上的准备。为了扩大地方招生影响,同时又保证学员质量,将原大连医专学生改为关东医学院特设班,将当时已在建国学院的部分学员也以公开招生的方式转入医学院。以上三部分,均为公费生。此外,由社会“名流”推荐,招收了少数自费生。学员总计300多人,于1947年4月底全部到校,5月4日举行开学典礼。

1946年转入、1947年招生学生总计315名

关东医学院第一批新生录取名单(部分)

关东医学院创校开学纪念合影

学院机构图

  作者:

  最后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