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护理工作是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施健康中国建设、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今的医院里,医生和护士已经成为医院发展不可或缺的两翼,只有齐头并进,才能助推医院的高质量发展。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大医二院)护理团队就是这样一支优秀队伍,与医疗队伍一起,为大连百姓搭建了一个技术先进、服务优质的就医平台。
大医二院护理团队现有护理人员1899人,其中主任护师12人,副主任护师64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3人。多年来,护理团队锐意进取,追求卓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护理专科特色。连续四年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评为“改善医疗服务优质服务岗”;获辽宁省“巾帼文明岗”及省、市“三八”红旗集体;辽宁省“优质护理服务先进单位”、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省、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获批中华护理学会老年、伤口造口失禁专科护士临床教学建设基地;全国心血管护理及技术培训基地;辽宁省继续教育培训基地;成立大连优玛(EWMA)国际伤口治疗师学校,获得国际伤口专科护士认证资质。
A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 助力人民健康
“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得穿花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挥,不觉悲凉!”护理的最高境界是助人自助,基于尊重、真诚、同理基础之上的助人,其实质就是给予爱和接受爱的过程。大医二院护理部主任沙丽艳介绍,多年来,护理团队大力倡导“主动靠前您文化”,提倡特色护理“家文化”,努力打造“有创新、有安全、有温度、有关怀、有文化”的五有医院,并采取了各种服务措施满足患者的多方面需求。其中包括为门诊80岁以上老年人佩戴腕带优先诊疗;对无陪同高龄患者及残疾人给予特殊照护;创新推出“先抢救,后结算”信誉医疗模式,确保急危重症患者抢救“零延误”。
在与患者沟通和健康宣教方面,大医二院护理团队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以患者为中心,围绕慢性病患者管理及并发症的预防、围术期宣教、呼吸功能锻炼、饮食指导等,通过医患沟通微信群、公众号、小程序、造口人联谊会、健康教育平台、孕妇网络学校、视频二维码、抗癌乐园患教会、出院随访、义诊、科普宣传等多种健康宣教模式,精准对接百姓护理需求,真正做到利民、为民、惠民。
此外,护理团队还开展并规范了肿瘤患者日间化疗、外科部分病种日间手术工作。建立信息化患者随访系统,做好出院患者随访管理。探索推进互联网医院护理专家的线上咨询及以医院为主体的专科护理、居家患者的“互联网+护理”延伸性服务的模式,发挥专科护士作用,满足患者的不同医疗服务需求。
通过家庭走访打通“医院-家庭”壁垒,提供有温度的延续护理服务。造口门诊专科小组成员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提供家庭走访服务,根据患者所居住的区域,与6个市辖区,3个县级市联盟专科护士包干上门服务,解决居家较远的患者造口护理问题。
B加强专科护士培养 推动专科护理跨越式发展
沙丽艳主任介绍,多年来,护理学科建立了以人民健康需求为导向、以学科稳健发展为目标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人才分类管理、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高水平人才梯队。
专科护士作为护士队伍中的主力军在提高专科护理水平、促进护理专业化发展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医二院护理部加大专科护士的培养力度,开展三级专科培训,即院外培训、院内培训、科内培训。选拔骨干护士参加中华护理学会专科培训,成为师资组织院内专科护士培训班培养院内专科护士,有计划派护士到院内重点科室,如ICU、急诊室、心电图室等进行院内培训,院内专科护士进行科内护士培训。依托中华护理学会老年及伤口造口失禁京外临床教学建设基地、全国心血管护理及技术培训基地、辽宁省护理学会血液净化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进一步完善专科培训计划、制度、流程,对专科护士进行规范化、系统化培训,提升专科护理服务能力。
根据学科特点精炼护理优势方向,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配合、微创手术、器官移植(心脏移植、肺移植、肝移植、肾移植)、老年护理、骨髓移植、ECMO护理、加速康复外科护理、中医护理、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管理、疼痛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
C以患者为中心 全面提升护理质量与安全
先进的学科离不开先进管理理念,沙丽艳主任介绍,护理团队善于应用质量管理工具解决临床问题,提升护理质量。使用多种质量管理工具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推进护理工作精准化,持续质量改进。
护理部联合医院发展规划与质量管理部、药学部等部门使用品管圈、RCA、PDCA、安全十字架、甘特图、鱼骨图、头脑风暴、优先监测矩阵、专家咨询法等工具开展质量管理项目,切实提升护理质量与服务水平。肿瘤护理团队提升癌痛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开设名为“击瘤勇进圈”的品管圈,认真落实QCC的十大步骤,运用RCA、PDCA等质管工具将癌痛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由原先的87%提高到95%,提高了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门诊护理团队为增强护士沟通能力,统一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利用头脑风暴法、亲和图等质管工具形成了适用于临床医疗服务环境的“有先有后,5E沟通模式”。手术室护理团队使用质量管理工具对现存问题进行汇总整改,提出手术交接6步法:准备—转运—交接—复苏—护运—监护,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手术接送台文化。神经内科为解决药品说明书篇幅较长且专业术语较多,患者阅读困难,运用头脑风暴法、优先监测矩阵、专家咨询等方法形成了《患者版药品说明书》,以手绘漫画版宣传手册呈现,得到了患者的积极反馈,提高了用药依从性。
除了管理工具的运用,护理部还运用信息化助力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完善护理管理平台,加强护理质量控制与不良事件管理。抓重点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对重点部门、重点时段、重点患者及重点人员进行管理。护士长实行节假日及夜间查房制,实施24小时不间断护理管理。建立质控检查标准系统-智能全景护理平台,进行督导任务下发、电子表单督查、问题及检查结果汇总,及时反馈、整改、追踪、评价。三级质控对护理质量的环节质量、终末质量层层把关,点面结合,提高护理管理的时效性。通过智能全景护理平台及时上报不良事件,护理部针对相关问题进行审阅、调查、分析原因、指导病区完善改进措施、监督落实。制定优先监测指标,根据结果进行改进。
此外,还开展护理多学科诊疗,全面提升护理服务水平。以患者需求为导向,以患者就医过程中的难点、痛点为突破口,建立学科间、部门间的畅通协作机制,护理部每两周组织各大科系开展护理多学科综合治疗(MDT)讨论,推动服务流程再造,提升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
D优化急诊急救流程 促进护理优质资源下沉
急诊急救流程直接关系患者的生命安康,沙丽艳主任介绍,在护理方面,急诊中心优化院内资源配置,集成绿色通道记账、可视化质量控制、多元缴费、防止漏费预警、信息备注等功能,确保进入绿色通道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时间“零延误”,率先在全市推行“先抢救、后结算”的信誉医疗模式,2018年9月至2023年5月4日进入流程的患者共9316名,重症患者占比由最初的5%提升到目前的20%,有效提升了急救成功率、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并引进以医院为中心、以120为纽带,辐射基层的区域协同急救网络,实时监测院前急救患者病情,为进一步治疗争取时间。
与国内外先进的急症医学模式相接轨,采取院前急救—急症诊疗—急诊病房—急诊ICU综合救治一体化的先进管理模式,以急危重症为重点,以创新急症急救服务为特色,实现急症诊疗分区,多个亚专科密切配合,为突发应急事件及批量患者及时就诊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此外,护理部依托医联体加大帮扶力度,在促进护理优质资源下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护理部成立大医二院医疗联盟伤口造口失禁、消毒供应中心专科护理联盟,以专科协作为纽带,整合优质资源,有效提升了疑难患者的护理能力,实现了护理质量与护理管理的同质化,形成区域内特色的专科护理中心,搭建互相交流和学习的平台,针对医联体单位开展专科培训,学术交流、科普讲座、科研互助、远程护理MDT等合作,充分践行国家医联体建设和发展精神,实现优质资源下沉,促进护理联盟的建设与发展。“2023年是医院‘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也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一年,大医二院护理团队将继续努力,志存高远,服务国家大局;坚守初心,时刻谨记南丁格尔的精神,用‘精益’引领护理高质量发展,用‘创新’实现护理高质量突破,用‘专注’提升护理高质量水准。”沙丽艳主任介绍说。 半岛晨报、39度视频记者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