罹患肿瘤,却“栽”在心脏?这对肿瘤患者来说并不是危言耸听。在肿瘤治疗手段迭代升级的当下,肿瘤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但肿瘤本身及抗肿瘤治疗均可加重患者原有心血管疾病或引起新发心血管疾病;反过来,心血管疾病的存在也会明显影响肿瘤患者的长期生存。
肿瘤心脏病学作为国际上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近年来得到肿瘤学和心血管病学领域越来越多的关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夏云龙教授作为该院肿瘤心脏病学学科带头人,深耕该领域10年,推动这一交叉学科从理念萌芽走向体系化发展。夏云龙带领团队,正在努力构筑肿瘤学与心脏病学之间的桥梁,为肿瘤心脏病患者提供更加专业、规范的医疗服务,使更多患者受益。
特约记者 郭睿琦

从“大连倡议”起步
锚定学科定位与核心方向
夏云龙指出,肿瘤患者存在心血管问题并非新现象,医院早在深入探索肿瘤心脏病学之前,就已意识到一个严峻的现状:肿瘤科医生面对患者的心血管并发症,常因为相关专业领域的知识储备不够而感到“有心无力”;心血管内科医生虽掌握专业知识,却因不直接参与肿瘤患者日常管理,显得“有力无心”。这样割裂的状态,无疑会对患者诊疗效果造成影响,医院必须探索出一条跨学科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肿瘤心脏病学是研究肿瘤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风险评估、诊断、治疗及预后随访的学科,对有心血管高危因素的肿瘤患者进行筛查,进而对其早期干预,以最大限度保护患者的心功能。其核心使命为在确保抗肿瘤治疗安全有效的同时,全力降低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的风险。
2016年6月,首届中国肿瘤心脏病学专家研讨会在辽宁省大连市召开。“会上,全国20余名肿瘤与心血管病专家首次明确了肿瘤心脏病学的定义与核心方向。”夏云龙指出。
夏云龙告诉记者,当时首要任务是厘清学科命名——若将“Cardio-Oncology”直译为“心脏肿瘤学”,易被误解为心脏原发肿瘤诊疗,而学科核心是解决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疾病问题,因此将其翻译为肿瘤心脏病学,避免了认知偏差。会议发出了肿瘤心脏病学——大连倡议书,呼吁多学科交叉协作,旨在推动肿瘤心脏病学科在我国快速发展。
此后10年,我国肿瘤心脏病学学科建设不断推进。许多医疗卫生机构陆续设立肿瘤心脏病学门诊与治疗单元,破解患者在肿瘤科与心内科间的转诊困境。
构建全链条诊疗体系
从被动救治转向主动预防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16年起,开始积极探索跨学科融合发展新路径。医院通过紧密联结肿瘤科与心血管科,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肿瘤心脏病学单元,开设了肿瘤心脏病学的多学科联合诊疗(MDT)门诊,并组建肿瘤心脏病学团队,以患者为中心制订个体化的诊疗方案,通过固定门诊实现治疗前风险评估、治疗中监测、治疗后随访的全程管理。
“这种融合式发展模式为肿瘤科医生提供了许多支持,他们如果遇到心血管问题,不再感到束手无策。同时,专门的MDT流程和实体门诊也使得患者诊疗更加顺畅。”夏云龙说。
诊疗规范化依赖指南、共识引领。夏云龙带领团队,联合院内外专家发布《肿瘤治疗相关冠心病诊疗指南》《心功能不全管理指南》等,推动多学科协作从“零散会诊”转向“体系化干预”。2024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肿瘤心脏病学组联合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心血管专家委员会发布《心脏生物标志物用于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的筛查和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进一步强化早期筛查理念,促进临床从“被动救治”向“主动预防”转变。
在管理模式创新方面,夏云龙团队明确了肿瘤心脏病学与传统MDT的差异:前者以“全生命周期预防”为核心,后者侧重治疗阶段决策。为此,夏云龙提出三项策略:建立固定的多学科团队,实现心血管医生全程参与;推动医保政策支持,将必要的心脏检查纳入医保报销范畴;关注不同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差异,落实预防优先理念。“管理理念必须从‘治已病’转向‘治未病’。”夏云龙强调。
科研攻坚与技术赋能
破解数据困境与协作难题
“以往,肿瘤科医生在面对患者心血管并发症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随着治疗指南的迭代更新及全程管理理念的深入人心,如何确保治疗决策既及时又准确,成为我们面临的新课题。”夏云龙指出,肿瘤学与心血管病学知识缺乏有效整合,以及全程管理实施过程中的规范性和系统性缺失,是当前阻碍医院在肿瘤心脏病学领域发展的核心问题。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成为破解难题的关键。
夏云龙介绍,医院依托最新的医疗指南、共识、规范及丰富的临床数据,成功研发出肿瘤心脏病筛查与评估大模型。这一创新工具不仅能精准预测肿瘤治疗过程中的心血管毒性风险,还能根据个体情况提供定制化的心血管风险筛查建议。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与医院电子病历质控系统进行无缝对接,实现了对患者健康风险尤其是心血管风险的实时、精准监控,极大地提升了肿瘤科医生决策的效率与精准度。例如,医生开具靶向药物伊布替尼时,系统会标注7%~10%的房颤风险并建议监测周期。“模型不是替代医生,而是提供决策支持,助力肿瘤医生快速判断患者风险等级。”夏云龙表示。
在数据协作层面,夏云龙团队推进多中心数据联盟建设,开展乳腺癌合并高血压等横断面研究。通过医院间数据互通,快速解答我国肿瘤患者心血管基线风险、重点监测药物等基础问题,为精准防治提供依据。
与此同时,团队正筹备创办专业期刊《肿瘤心脏病杂志》(Journal of Cardio-Oncology),为中国学者搭建展示与发声平台。
夏云龙表示,未来,应将心血管风险评估纳入肿瘤治疗质控体系,对使用蒽环类药物、进行免疫治疗等高风险患者实施闭环管理,尤其要建立强化放疗后延迟性心血管损伤的跨科室随访机制。“当肿瘤治疗进入慢病管理时代,心血管健康必须成为全程管理的核心。我们的目标是让每名患者‘心’无旁骛对抗病魔。”夏云龙说。